“中国材料大会2025”暨新材料科研仪器与设备展会议纪要 | ||
时间:2025/07/15 作者:周凯旋,毛宇,刘吉梓 | ||||
2025年7月5-8日,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主办的中国材料大会2025暨新材料科研仪器与设备展在福建厦门成功召开。120个“卡脖子”和“前沿必争”领域论坛全方位直击国家重大需求。本届大会涵盖能源材料、环境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功能材料、材料设计制备与评价等5大类主题;同时开设了多个特色论坛,包括青年论坛、特色新材料论坛、材料教育论坛、材料期刊论坛等。3万余名材料科技工作者参加了本次会议。课题组刘吉梓教授、毛宇副研究员、周凯旋博士参加了本次大会。 | ||||
大会三天的议程通过大会报告、分论坛报告、专题报告和海报交流等多种方式开展学术交流。大会开幕式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李元元院士主持,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魏炳波院士致辞。魏炳波理事长在致辞中指出,过去的十余年里,中国新材料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研发水平步入世界前列,“产学研用金”的协同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中国新材料正书写着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壮丽诗篇。然而,我们看到,全球科技正呈现出分立化、多元化的新趋势,全球技术体系的融合出现了不可预测的多变性,这些新形式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孕育着无限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势下,中国材料科技工作者践行国家使命与担当,积极抢占全球新型技术体系的制高点,着力推行面向“一带一路”产业发展的“中制”标准体系,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材料发展模式。从当前的发展势头看,我们满怀信心,从“材料大国”迈向“材料强国”绝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此外,魏炳波院士做了题为《空间材料科学研究进展与未来趋势》的报告。 | ||||
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张颖一老师介绍南京大学顾宁教授团队 “生物医用微纳材料空间合成装置”规划 |
||||
在空间材料科学技术分会场(C07),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潘明祥教授以题为“中国的空间材料科学与技术探索与发展简要回顾:1987~2017”的主旨报告开启了分会的学术交流。来自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西北工业大学、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介绍了团队在空间站开展材料科学实验的最新进展。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张颖一老师做了题为“空间站材料科学发展及规划介绍”的报告。报告中介绍了南京大学顾宁教授团队设计“生物医用微纳材料空间合成装置”拟在空间站开展生物医用微纳材料合成制备与原位观测的规划。号召材料科学家们积极申报空间站材料研究科学项目,推动空间站材料研究的多元化发展。课题组周凯旋博士在微结构与强韧化分会场(C10)做了邀请报告。讲述了通过多样化的材料设计理念构筑不同晶粒构型的纳米结构材料,以达到合金强度、韧性及热稳定性的优化,并采取多尺度原位/准原位表征解析其优化机制,其中用到电镜中心的扫描电镜、常规透射电镜及球差矫正透射电镜等。报告获得了同行广泛认可,也吸引了与会人员对“南京生物与医学电子显微技术研究中心”的关注。 | ||||
课题组周凯旋博士作邀请报告 |
||||
近3万的参会人员中专家、企业家占比~61%,青年博士生占比~39%,线上参会人数更是达到350万余人。有700余家大型企业、央企和上市公司的代表出席了大会。中国材料大会在抢占全球新材料发展学术制高点,解决行业发展中重大共性问题和新兴产业推进中重大难题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我国“科技强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大基础科技力量。 | ||||